网站首页|公告通知|新闻动态|科技政策|入驻机构|技术需求|企业展示|客户留言|关于我们|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政策引导服务
创业辅导服务
管理咨询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
项目编报服务
信用评价服务
投融资服务
人力资源服务
电子商务服务
关于印发六安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7年)的通知(六经信〔2014〕75号)
编辑日期:2014-06-26  作者/编辑:超级管理员  点击数:743次

各县区经信委、六安经济开发区经贸局、示范园区经贸局:
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六安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4年6月3日
六安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7年)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利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必然要求。按照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省经信委《安徽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3~2017年)》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建设实力六安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企业主体、面向产业,重点深化、培育特色。以技术融合促提质,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渗透和覆盖,推进产品智能化、研发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营销网络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进程。以产业融合促转型,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带动促进信息消费,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打造六安工业经济升级版。
二、总体目标
  到2017年底,我市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综合竞争力普遍提升,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两化融合综合发展指数达82以上。经过四年行动,我市形成统筹兼顾、条块结合、合力推进的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格局,构建覆盖我市工业经济各环节领域的两化深度融合科学发展体系。
——全市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高,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80%以上;推进70%以上中小企业采用云计算服务开展研发、管理、生产控制、采购、销售等单项或集成业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60%以上。信息技术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作用明显。
——全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重点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50%的重点工业能用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较高水平。
——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生产控制过程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建成15家“智慧园区”、500家“智慧企业”;重点培育4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2家国家级示范区,50户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户省级示范企业、2-3户国家级示范企业;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56%,3G/LTE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达50%,“数字六安 智慧城市”框架基本建立。
三、重点工作
(一)依据产业集群特点,打造重点智慧园区
鼓励和支持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15家,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14家(含筹��4家),依据自身产业集群特点和优势,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整体产业水平,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升级园区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园区服务管理能力,搭建园区云资源、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探索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新模式,力争今年年底建成5个“智慧园区”。推动出台全市园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每个园区重点定位发展2-3个主导产业,突出首位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围绕骨干企业和核心产品,完善配套体系,推动产业集聚,打造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体系完备的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鼓励开发区创建创新型园区,完善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机制。
(二)聚焦五大优势特色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1、采矿冶金行业
着力以生产自动化、安全生产、环保监控为主要内容,推广信息技术在流程控制与优化、故障诊断、监控与安全系统、工程设计等环节的应用,提高冶金技术水平和过程自动化高速控制能力,实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与安全生产相结合,大力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
重点项目:首矿大昌年产300万吨铁矿深加工项目、华电六安电厂二期、武钢霍邱冶金工业园、金日盛云母深加工、胜昔新材料彩涂、镀锌板生产线技改项目、叶集汇丰源彩涂板项目。
重点企业:安徽大昌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开发矿业限公司、安徽富凯矿业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安徽省刘塘坊矿业有限公司、安徽金日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金安不锈钢铸造有限公司、六安顺发冶金装备有限公司。
2、汽车及零部件行业
以推动汽车电子应用为重点,着力发展发动机电子控制、传动和行驶电子控制、安全报警及检测和信息显示等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车载电子产品在整车中的比例。加快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引入和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变速箱、电机、动力电池、继电器、传感器、车身电子等零部件,促进汽车智能化协同设计生产,提高汽车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重点项目:蓝博旺叉车发动机、变速箱及装载机生产项目,雅迪科技发展集团年产40万辆电动车生产项目、安徽省蒋氏集团长乐新能源汽车年产10万台新能源汽车技改项目、安徽费洛卡重工传动有限公司电动汽车专用桥生产项目(开发区)、星瑞齿轮DC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齿轴件项目、汇联机械年产80万只汽车铝合金轮毂项目、鑫浩燊汽车儿童座椅项目、道谱思汽车电子项目。
重点企业:安徽冀东华夏专用车有限公司、安徽蓝博旺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沃巴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星瑞齿轮传动有限公司、六安江淮永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安徽汇联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安徽道谱思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安徽丰汇车业配件有限公司、霍山汇能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安徽威玛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六安市龙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六安市振华汽车变速箱有限公司、六安金科传动技术有限公司。
3、装备机械制造行业
大力发展装备智能化、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自动化、集成融合化能力,推动机械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提升,实现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在骨干企业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设计能力。加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生产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一体化设计与改造,推动装备研制、开发、生产和管理过程信息化与异地协同化,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重点项目:安徽应流集团 特种高端装备模块化项目、博微长安电子装备、江淮电机产业园、安徽海宇电器配电柜项目、集源液压工程机械液压件生产线项目、安徽都灵精密机械数控注塑机生产项目、舒城开发区五金家电产业园、安徽正果电汽智能配变项目、六安恒源机械高压液压油缸产业化建设项目、安徽伟宏钢结构年产20万吨钢结构项目、六安瑞普数控装备数控机床改造生产项目、六安美自然污染治理工程设备研发及加工项目。
重点企业:安徽应流集团、六安江淮电机有限公司、安徽星瑞齿轮传动有限公司、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伟宏钢结构有限公司、安徽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安徽佑逸管业有限公司、安徽省六安恒源机械有限公司、六安瑞普数控装备有限公司、安徽国风塑料建材有限公司。
4、轻工纺织行业
着力以食品质量监管为主要内容,促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控制、在线检测和节能减排,实现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全程可追溯。重点推广企业ERP系统、生产监控管理系统、能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新型计算机配棉、电子商务模式、冷链物流服务以及物联网技术等应用,加快企业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利用率,不断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实现精深生产。
重点项目:华润啤酒/水饮品双百万吨项目、霍山纺织产业园、蓝翔玻璃节能镀膜浮法玻璃制品生产项目、安徽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酿造减量化排放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艾莱依服饰年产120万件高档服饰智能生产线项目、盛华纺织七万锭天然彩棉高支精梳紧密纺纱技术改造项目、安徽百仓食品冷链食品生产升级改造项目、安徽红土地新型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安徽合益食品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及安全检测技术改造项目、金寨县大别山农产品物流园、安徽野岭饮料技术改造项目、安徽靖童科技农业冷链物流信息项目、安徽圣农生物石斛产业园、吉宝皖江国际冷链物流园、六安吉星羽绒精品羽绒及制品加工生产线项目、安徽柏宏新材料聚氨酯树脂、合成革生产项目、六安集伟鞋业搬迁扩建项目。
重点企业:华润雪花啤酒六安公司、华润雪花啤酒(舒城)有限公司、华润怡宝水六安公司、安徽迎驾集团、安徽龙华竹业有限公司、安徽一隆集团、安徽绍峰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庆发集团、六安索伊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安徽蓝翔节能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艾莱依(安徽)服饰有限公司 、宝利嘉(安徽)纺织有限公司、安徽华安达集团工艺品有限公司、安徽星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六安市凯旋大麻纺织有限公司、安徽浩缘朋制衣有限公司、安徽合益食品有限公司、安徽临水酒业有限公司、安徽圣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夏星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友勇米业有限公司、安徽新华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六安天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六安市长健米业有限公司、安徽大团结食用油有限公司。
5 、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推进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品产业链延伸,聚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在雷达装备、LED照明、光伏电子、汽车电子、新型平板显示、计算机及智能终端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发展和提升软件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和物联网相关软件产品,推广信息技术在服务行业的应用,促进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的整合互动,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支持电信运营商和软件服务商创新业务发展模式,面向社会提供增值服务业务。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大力推动RFID(射频识别)、自动识别等新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金融、旅游、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个人(B2C)等模式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推动建设专业化的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和配套服务体系,培植网络经济新亮点。
重点项目:博微长安产业园、安徽金寨将军磁业高档永磁铁氧体生产线项目、天通(六安)电子高性能软磁磁芯生产项目、创凯电子科技园、舒城电子科技产业园、天赐节能科技项目、安徽鸿福晶体蓝宝石晶体、单晶硅晶体材料生产建设项目,金寨阳光照明节能灯具生产项目、金寨150MWp光伏电站项目、叶集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项目。
重点企业: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安徽金寨将军磁业有限公司、金寨县凯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鸿福晶体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信义六安新能源有限公司、天通(六安)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振兴光伏新能源有限公司、安徽振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世林照明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物宝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安徽日能中天半导体发展有限公司、安徽科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胜利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六安科瑞达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安徽省环宇大成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六安市恒能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安徽省渠道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三)开展示范引,实现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
1、装备智能化提升示范工程。以研制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为重点,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深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推动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加快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深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
2、产品升级和产品研发设计示范工程。(1)组织企业与我市大中专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联合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实体,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2)发展和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链。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和行业组织的作用,以提供顾问服务为核心,以信息化提升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增强信息化规划、咨询、监理、软件开发服务、测试服务、过程管理、产品协同设计制造、和技术交流等支持服务功能。(3)积极推广运用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解决中小企业面临订单的成本、时间、质量等多层压力,提高企业供应链协作管理水平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能力,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实现产品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示范工程。(1)围绕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依托通信运营商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以社会化服务模式,帮助中小微企业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2)用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采矿、纺织等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进能源综合利用、污染源(物)监控和清洁生产,提高能效监测、安全生产监测和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
4、两化融合支撑工程。(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大力提升互联网普及率,提高通信网络的带宽和质量,降低网络和通信资费,促进信息消费,为我市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应用和两化融合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切实提高公众的实际使用体验感受。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稳步推进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完善区域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提升全市信息安全整体水平。(2)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围绕首位产业发展目标,重点支持雷达装备、LED光电、光伏电子、汽车电子等产业。
(四)开展50户企业示范工程
以重点企业及高成长科技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精选50户行业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及高成长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全市两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在设计研发智能化、生产加工过程自动化、市场营销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等关键环节实施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典型示范作用,加快推进行业或区域内企业信息化进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成立六安市“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信息产业科,负责两化融合年度工作目标制定和考核、市级两化融合企业标准制定等具体实施工作。各县(区)也要比照市级模式,成立县(区)“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六安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家组,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意见和建议。
(二)实施人才计划,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研究制定两化融合人才专项培养计划,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传统企业与信息技术深入应用间的合作,培养各类行业信息化应用复合型人才。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两化”深度融合人才实训基地。开展面向企业“一把手”的两化融合培训,在全市大中型企业中逐步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职工信息技能培训。面对政府部门、企业管理层和技术层开展不同层次的两化融合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两化融合的认知度。
(三)设立专项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工作扩大市级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引导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节能等资金向专项行动倾斜。吸引社会资金、风险投资向两化融合重点行业领域和试点区域进行投入,促进两化融合可持续发展,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四)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交流与合作
开展行业、区域两化深度融合成果和成功经验交流活动, 重点展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各行业和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各个环节的各种新产品、新技术和示范工程。编制两化深度融合典型应用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增强全社会对两化融合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舒城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舒城县梅河路145号原乡镇企业局三楼
电话:0564-8668376 传真:0564-7228800
皖ICP备19007964号-1 设计:傻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