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公告通知|新闻动态|科技政策|入驻机构|技术需求|企业展示|客户留言|关于我们|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政策引导服务
创业辅导服务
管理咨询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
项目编报服务
信用评价服务
投融资服务
人力资源服务
电子商务服务
建设产业集中区  提升产业承接的空间与水平
编辑日期:2012-11-07  作者/编辑:超级管理员  点击数:1257次

“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这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一大亮点,也是我省把握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按照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迫切需要。我们应深刻领会规划的战略意图,统一认识,明确方向,扎实推进。

一、皖江城市带开发园区的现状

载止2008年底,皖江城市带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54家(不含筹建),开发区已建成面积455.4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3936.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33.7亿元。比较而言,皖江城市带开发园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数量较少。皖江城市带是我省开发区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拥有国家级开发区4家、省级开发区50家,分别占全省的100%和58.8%,但与周边省市相比,开发园区数量仍然较少。目前,皖江城市带平均每个县(市、区)拥有0.92个开发区,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拥有7.1个开发区。相比之下,周边的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等省份不仅开发区总数多于我省,而且开发区的密度也远远高于皖江城市带,更高于我省平均水平。
安徽与周边省市开发区数量比较
省份
国家级开发区个数
省级开发区个数
平均每个县市的开发区个数
平均每万平方公里的开发区个数
山东
17
156
1.24
11.01
安徽
4
85
0.85
6.38
江苏
27
139
1.57
16.18
浙江
13
98
1.23
10.9
江西
2
148
1.52
8.99
2、面积较小。截止2008年底,皖江城市带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园区平均核准面积分别为10.33平方公里、4.85平方公里,平均建成区面积分别为18.75平方公里、7.61平方公里,与相关省市相比,皖江城市带开发区不仅平均规模较小,而且单个园区也普遍较小。目前,皖江城市带核准面积最大的开发园区是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但其面积分别仅相当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的18.9%和29.3%。
相关国家级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比较(平方公里)
开发区
名称
北京经开区
合肥高新区
天津经开区
广州经开区
广州高新区
上海高新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
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
规划
面积
39.8
18.5
33
27.6
37.34
42.12
232.52
63.16
3、布局较散。一方面,尽管各个开发区面积较小,但涉及的产业较多,多数开发区的主导产业超过4个以上,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和集群效应;另一方面,位于同一个区域的开发区分属不同的管理主体,重复建设,结构雷同。据调研发现,各地市有市办园区,县有县办园区,镇有镇办园区,甚至在一个不大的区域范围内,各级各类开发区同时并存。以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与之并存的有安庆大桥开发区、安庆大观开发区,迫切需要整合。
总之,皖江城市带开发园区呈现“少”、“小”、“散”三大特点,不利于大规模产业承接,难以将产业做大做强。

二、产业转移的趋势

当今世界,以信息、新能源与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国际产业分工与转移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转型阶段,广大中西部地区则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国内外产业发展与布局面临重大调整,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
1、产业转移规模较大。2006-200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630亿美元增加到924亿美元,年均增长21.1%,比1992-2001年年均增幅高3.6个百分点,比2003-2005年年均增幅高14.9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66万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8526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为129.2万美元,是2002年平均规模的1.23倍。从我省外商投资企业来看,2008年平均每个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规模为1004.5万美元,是2003年的1.75倍,一大批大项目纷至沓来。其中,合肥京东方项目计划总投资175亿元,是合肥乃至安徽高科技领域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位于无为二坝的煤化工基地面积11.48平方公里,其中由华谊集团为主体的建设面积为5.5平方公里,基地规划总投资300亿元。
2、产业组团式转移。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为适应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加剧和产业配套发展的要求,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投资主体加大组团式产业转移的力度,不但将制造业的整个产业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且将其他生产经营环节,如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中试和公司总部等转向其他地区,转移产业在布局上呈现集中、成片、规模的特点,在产业发展上呈现配套、集群的特点。2007年,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为4997亿美元,其中,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835亿美元,占亚洲利用总额的26.1%,而中国8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沿海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额占全国的35%以上。与此同时,配套的服务业转移开始全面跟进。2004-2006年,全球制造业类外向FDI流量是1989-1991年的3.2倍,而全球服务业类外向FDI流量是1989-1991年的5.0倍,预计未来5-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规模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
3、产业向配套能力强的城市群转移。传统产业转移比较看重要素的价格成本,而组团式产业转移更加注重要素的配置成本。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资源要素条件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而产业集群及其配置成本越来越重要,转移产业对承接区域的配套条件尤其是城市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套能力强的城市群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区域。2001-2008年,泛长三角经济圈(沪苏浙皖赣闽)外商投资企业由6.9万户增加到16.6万户,占全国的比重由34.0%提高到38.2%;外商投资总额由3066亿美元提高到10393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由35.0%提高到44.7%。而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沿京广线、京九线的城市群和沿江产业带,比如,2006年中原城市群引进省外资金项目合同额占河南全省的68.8%,2008年皖江城市带利用国内外资金占安徽全省的比重达到74%。
总之,产业转移出现新变化,对产业承接地区提出新要求,尤其对开发园区提出了新挑战。

三、设立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必要性

1、解决产业承载空间严重不足的需要。从开发园区总面积来看,皖江城市带省级以上开发区规划核准面积共577.2平方公里;根据《示范区规划》的目标要求,初步推算,到2015年园区面积需要增加100平方公里以上,考虑到更长时间的发展需要,缺口更大。从单个园区来看,皖江城市带开发园区规模较小,可供建设的园区土地十分零散,难以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截止2008年底,皖江城市带开发园区核准面积大于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的仅有2个,分别是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5平方公里,马鞍山慈湖经济开发区6.59平方公里,其余绝大多数开发园区剩余土地不足2平方公里。
2、加快现代城镇体系建设的需要。2008年,皖江城市带城镇化率为46.4%,而非农从业人员的比例为57%,城镇化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具体来看,皖江城市带城镇体系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特别是江北的巢湖市与江南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不协调,安庆市城镇化明显滞后于东部的马芜铜,难以发挥我省西南部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不利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布局。因此,加快江北的巢湖市和安庆市城镇化建设,是构建皖江城市带现代城镇体系的重大举措。但是,加快城镇化并不意味着仅仅将城市空间向外“摊大饼”,而必须在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中推进,即通过建立产业承接集中区,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实力强大、配套条件优越、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开发园区,逐步演化为中心城市或城镇,并成为整个皖江城市带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
3、发挥皖江城市带示范效应的需要。一方面,主动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和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配套产业的支撑条件,推动产业链承接、产业集群承接,为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按照区域发展规律要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创新产业集中区合作共建方式,推动跨省合作、跨市合作、省市共建、市县共建、跨江发展、飞地开发等,探索以合作共建促产业承接、以产业承接促区域分工协作与联动发展的新思路,为中西部地区探索区域合作发展的有效路径提供示范。
总之,适应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推进皖江城市带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切实落实《示范区规划》,在加快现有开发园区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园区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四、科学抉择产业集中区地址

1、产业承接集中区选址的基本要求。根据以上分析,产业承接集中区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要符合“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要求,产业承接集中区要求“三靠”,即靠城、靠江、靠路。二要“规模化”,即适应承接组团式产业转移的要求,产业承接集中区要集中连片,形成规模,以备招大项目,特别是承接大型央企项目。三要“标准化”,即遵循产业布局的基本规律,产业承接集中区必须满足地形、地质、防洪、防旱等基本要求,统一规划,分步推进。
2、产业承接集中区的选址方案。根据上述产业集中区的选择条件,按照《示范区规划》的总体选址方向,结合皖江城市带的现状,拟定四个备选地址,即和县乌江镇一带、无为二坝镇一带、枞阳横埠镇一带、安庆城西片区。
3、加强政府推动。为推进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应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强化政府推动,特别要围绕制约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的瓶颈要素,加快创新,做好协调,积极推进。一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拓展沿江中心城市的产业承接与发展空间,优化皖江城市带整体布局。二要结合土地总体规划修编,调整拟选产业集中区的土地性质,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积极争取国家对皖江城市带土地指标的支持,破解土地制约瓶颈。三要加强政府投入,支持各市建立城投公司、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集聚国内外资金要素,灵活运用国家赋予皖江城市带的财政与金融政策,破解资金制约瓶颈。四要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等产业转出地、大型央企、行业协会等对接,创新合作共建方式,将产业承接与集中区建设有机结合,高效推动集中区发展。
(信息来源: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经济研究院)

舒城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舒城县梅河路145号原乡镇企业局三楼
电话:0564-8668376 传真:0564-7228800
皖ICP备19007964号-1 设计:傻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