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我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实施方案>》(六发〔2015〕13号)精神,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和安徽省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不动摇,以“扩大总量、调整结构、提升质量、全面转型”为主题,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在重点区域、行业、企业、产品上寻求新的突破,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我市传统产业由一般加工向中高端制造转变、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努力构建我市工业发展新优势。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工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传统产业的产业层次、品牌质量、创新能力、区域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一)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加快做大总量,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左右,经济规模进入全省第二梯队,工业化率达到45%左右,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户左右,建设亿元企业500户左右、十亿企业30-40户、百亿企业2-3户,培育上市公司10家左右。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做强主导产业,着力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工业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 80%以上;建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若干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18%。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逐步建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的良性企业梯队。
(三)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重点骨干企业达到2.5%以上,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孵化体系基本完善。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一倍,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三、发展重点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优化存量和做大增量并举,推动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集中度进一步加强、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努力培育装备制造业成为首位产业。到2020年,六大重点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80%,其中装备制造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25%。
(一)装备制造
重点发展核装备、航空设备等特种高端装备,以齿轮变速箱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以及改装车、专用车制造,以机器人设计、生产和集成应用为主的智能制造,电机、输变电设备,以及新能源客车制造。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70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航空装备、核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铸造加工;高档数控机床以及机器人设计、生产和集成应用为主的智能制造;节能电机、水工环保设备、节能电工设备等节能环保设备。打造1-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或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齿轮、轴承及汽车变速箱等传动系统;汽车压铸件、粉末冶金零部件等金属结构件;汽车电机、汽车电子、翻转锁止机构等汽车电器系统;改装车、叉车、农用车等专用车制造。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基地。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新能源客车、专用车等整车制造;新能源汽车专用齿轮、变速器、电机、锂电池等主要零部件生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车载充电机等充电设施。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客车及专用车基地。
专栏1 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项目 |
1.重点企业(简称):应流集团、星瑞齿轮、江淮永达、强大齿轮、振华变速箱、江淮电机、强力电机、微特电机、科皖铸造、吉晟科技、双龙机床、瑞普数控、安凯华夏、博微长安、冀东华夏、恒源机械、明都电气、正果电气、龙兴汽车零部件、忠福铸造、威玛叉车、维麦科斯、中植新能源汽车、青年汽车、亿诺新能源、速力洁电子等。 2.重点项目(简称):应流航空产业园、舒城机器人及模具产业园、江淮电机节能电机、恒源机械水工环保基地、永通专用车项目、星瑞齿轮三期(高端商用车变速器)、江淮永达二期、星瑞压铸中心、博微长安产业园、星瑞齿轮新能源汽车变速箱、中植新能源客车基地、青年新能源汽车项目等。 |
(二)食品工业
以六安市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及水资源为基础,坚持“生态、高效、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重点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精制茶、食用油、酒及水饮品、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引导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产品附加值,更加注重质量品牌建设。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500亿元,打造为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通过引进国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和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在大米加工、茶叶、食用油、白酒、啤酒、水饮品、畜禽加工、淡水水产加工等行业,以“生态、绿色、道地”为招牌,各打造1个全国知名品牌、1家行业龙头企业。
专栏2 食品工业重点企业、项目 |
1.重点企业(简称):迎驾集团、天业集团、快乐蜂食品、茂源粮油、徽六瓜片、大团结、华银茶油、临水酒业、华润啤酒、华润怡宝、新华畜牧、合益食品、禾粒源饮品、必斐艾食品、夏星食品、华园食品、西商食品等。 2.重点项目(简称):迎驾产业园、华润集团啤酒/水饮品双百万吨、舒城新马食品产业园、快乐蜂食品产业园二期、华园食品二期、大华山龙人矿泉水项目等。 |
(三)新能源
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打造六安经济的新增长点。借助金寨县创建国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的契机,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抽水蓄能以及新能源设备制造、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200亿元,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和新能源设备制造基地。
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多晶硅生产、硅片加工、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加工、光伏逆变器及控制器,以及光伏电站建设运营等光伏产业链;发展风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抽水蓄能发电;智能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等智能电网设备。
专栏3 新能源产业重点企业、项目 |
1.重点企业(简称):信义光伏、协鑫集团、东旭集团、恒瑞新能源、爱森能源、振兴光伏、凯迪生物质发电、海创垃圾发电、金秸能生物质、中变电(霍山)。 2.重点项目(简称):信义光伏电站、华岳光伏电站、协鑫光伏组件、恒瑞新能源二期、爱森能源二期、协鑫新能源项目、光大热电联产、金寨抽水蓄能电站、华润光伏发电、迪凯特聚合物电池等。 |
(四)生物产业
以石斛、灵芝等特色中药材资源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化水平,发展中药材种植、提取、加工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以及医疗设备、生物健康等生物产业。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150亿元。
特色中药材加工。以石斛、灵芝、百合、茯苓等特色中药材为重点,推进本地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石斛冲剂、粉剂、胶囊,灵芝含片、饮片、破壁灵芝孢子粉、天麻多糖等产品,积极向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延伸。构建中药材基地-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品牌-知名企业的发展格局,将六安市建成石斛、灵芝的国内生产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
生物健康。积极发展和培育医疗器械与数字健康设备,现代健康产品和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
专栏4 生物产业重点企业、项目 |
1.重点企业(简称):康美来科技、乔康药业、德源堂生物科技、九仙尊石斛、回音必制药、安力肽生物科技、华源制药、科瑞达等。 2.重点项目(简称):圣农生物石斛深加工、锦华生物、中国供销·金寨大别山农产品物流园、高桥湾石斛产业园、金寨中医药产业园等。 |
(五)电子信息
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积极配套合肥国家级家电、电子基地发展需求,注重区域协作和集聚发展,支持向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家电等产业领域拓展,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350亿元,建设成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重点发展计算机零部件及整机制造等计算机设备;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为主的电子元器件;电光源、节能灯具、LED照明等照明器具;积极开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相关产品和服务。建设1-2个特色明显、集聚效应较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专栏5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项目 |
1.重点企业(简称):博微长安、胜利精密、凯旋电子、英力电子、将军磁业、鸿福晶体、天通电子、世林照明、振华光电、阳光照明、索伊电器、渠道网络、灵芯微电子、晶润电子、微创电子等。 2.重点项目(简称):博微长安产业园、杭埠电子产业园、阳光照明基地、中兴金寨战略性新兴产业园、中创信测、索伊电器二期等。 |
(六)新材料
重点发展铁基、钼基、硅基和磁性材料,构建以铁基材料、钼基材料、新型合金、工程塑料为主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链,以硅基光伏及玻璃应用、光电子材料、铁氧体及磁性材料为主的电子功能材料产业链,以及新型建材、化工新材料、前言高端材料等产业。到2020年产值力争达400亿元。
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霍邱铁矿、金寨钼矿资源,积极推进霍邱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工程建设,打造“绿色矿山”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强资源整合,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集约集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打造采选-冶炼-钢铁加工-金属制品生产-尾矿综合利用等产业链结构。
专栏6 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项目 |
1.重点企业(简称):中财管道、佑逸管业、国风建材、将军磁业、瀚海新材料、横店东磁、天通电子、爱森能源,长江精工、首矿大昌、五矿邯邢、金日盛矿业、金安矿业、开发矿业、金安不锈钢,捷通达化工、德天建材、科瑞达、海螺水泥、南方建材、高迪建材、中宝建材等。 2.重点项目(简称):中财管道二期、将军磁业三期、天通电子科技园、裕安循环经济产业园、首矿大昌300万吨钢铁、重新集铁矿、张庄铁矿、武钢霍邱工业园、五矿机械、金寨钼矿开发、金德信云母深加工、捷通达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等。 |
四、推进实施“2156”行动计划。
到2020年,培育200户行业小巨人,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500亿元,打造6大产业集聚区。
(一)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特征,支持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绿色化”发展之路。引导企业进一步突出主业、做优产品,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和细分市场占据制高点,培育成为行业“小巨人”、“配套专家”“隐形冠军”。力争到2020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200户。积极推进大众创业,潜心培育小微企业队伍。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创业的各项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和引导有需求、有门路、有能力的创业群体开展自主创业,最大限度地释放创业潜能,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开展分类培育指导,促进市场主体尽快发展壮大,为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打造不熄引擎。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25家。私营企业达到5万户,民营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二)着力加强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生产线进行改造,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车间、数字工厂,促进采矿冶金、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到2020年,技术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500亿元。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引导和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开发新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创新型示范。力争到2020年全市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达到10户。贯彻实施六安市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开展六安市绿色示范工业企业和绿色示范工业项目认定,着力引导工业企业在生产流程、资源利用、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绿色化改造。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引导企业专注质量、打造品牌,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安徽省政府质量奖,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支持企业加强QC质量小组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鼓励和帮助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创建标准化示范企业。积极发展绿色制造。深入开展央企合作、民企合作和合肥经济圈合作,不断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龙头项目和产业链项目,以龙头带动相关产业改造升级。
(三)着力打造产业集聚。以产业聚集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以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带动相关产业改造提升。依托现有20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重点培育六安电机、六安齿轮、衡山高端装备制造、杭埠电子信息、霍山/金寨生物健康、叶集家具制造等几大特色集群。
1.六安电机集群。以江淮电机为龙头,通过招商引资做大产业规模,集聚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六安电机协会的协调作用,加强行业内企业的协作配套。到2020年,建成具有2-3家全国知名的电机龙头企业、100家以上中小配套企业、1个国家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行业技术中心的全国重要的电机生产基地,集群产值达到200亿元。
2.六安齿轮集群。以星瑞齿轮、江淮永达为龙头,重点发展汽车齿轮、变速箱,以及各种规格的工程机械齿轮。到2020年,建成具有3-5家全国知名的齿轮加工龙头企业、200家左右中小配套企业、1个国家齿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行业技术中心的全国重要的齿轮生产基地,集群产值达到200亿元。
3.衡山高端装备制造集群。以应流集团为龙头,推动铸造企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核电、航空等高端装备及铸造零部件。到2020年,建成具有2-3家全国知名的铸造、特钢、新材料龙头企业、50家左右中小配套企业、1个国家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或工业设计中心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集群产值达到400亿元。
4.杭埠电子信息集群。以胜利精密为龙头,加大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力度,重点发展计算机零部件及整机制造等计算机设备,以及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为主的电子元器件,打造合肥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配套基地。到2020年,建成具有2-3家全国知名的电子信息龙头企业、50家左右中小配套企业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集群产值达到250亿元。
5.霍山/金寨生物健康集群。以霍山石斛、金寨灵芝、百合等特色中药材为基础,通过引进全国知名的生物制药企业、保健品企业、大健康概念企业,整合九仙尊石斛、康美来科技、衡济堂、乔康药业、德源堂生物科技等一批中药材提取加工企业,做大生物健康集群规模。到2020年,建成具有1-2家全国知名的生物健康企业、50家左右中小配套企业、1个国家级石斛/灵芝交易中心及研究中心,集群产值达到150亿元。
6.叶集家居制造集群。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叶集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叶集板材产业园,通过引进全国知名的板式家具生产企业,改造提升现有企业的工艺、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生态板式家具、个性化定制家具、木地板、新型装饰板材以及智能家居、木材加工机械等。到2020年,建成具有3-5家全国知名的家具制造企业、200家左右中小配套企业的全国重要的家居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集群产值达到200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核心战略。继续坚持工业化核心战略不动摇,要把发展工业作为强市富民的根本抓手,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倾斜,关心工业、支持工业、推动工业。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提高落实力与执行力,着力转变作风,积极投身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中来。全市上下要把工业作为主战场,凝心聚力,营造狠抓工业、紧抓企业、促进创业、倾力帮扶的浓厚氛围,推动六安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发展。
(二)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小组,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推进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统筹负责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案组织、联络和协调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本地区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落到实处。各地要突出项目导向,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根据本地区产业特点,及时编制、完善各类项目库,通过项目的改造来提升传统产业。经信、发改等部门要牵头定期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和督查,完善重点工业项目情况通报制度,加强典型宣传,营造发展氛围,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支持工业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平台,实行“设定具体目标,县区择优申报,市级竞争性分配,预拨专项资金,到期检查验收”的拨付方式给予支持。
1.支持重点产业加快发展。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对列入六安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内的项目,凡属于六大重点产业的,单个项目按照固定资产计划投资额给予补助,鼓励投资、鼓励做大做强。
2.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市场前景好、发展速度快,具有高增值能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对申报并认定为高成长性的工业企业,采取分类发展目标的办法,给予发展资金支持,努力培育发展梯队。
3.推动各类平台加快发展。针对六大产业集聚区出台具体的支持政策,引导域内外资金进一步集聚,为工业转型发展增添新生动力。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事后奖补类政策的研究。设备投资奖补方面,在降低政策门槛的基础上,提高六大重点产业设备投资项目的奖补比例;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方面,增加支持企业建设行业检测中心,开发工业精品、首台套和开展创新示范的内容;增加推动平台建设的内容,着重支持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两化融合示范园区,扶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发展,到2020年,支持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市级财政资金达到10亿元。
(四)破解融资难题。采取切实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关键问题。贯彻落实《安徽省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分担和代偿补偿试点方案》,通过“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每年从各县区规模企业中选择200家左右产品有销路、市场前景好、企业守信用的企业,合力化解银行20%风险敞口,力争撬动20亿元银行资金。顺应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形势,鼓励转型较快,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进军资本市场;设立引导基金,引导域外资本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参与到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中,增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直接融资能力。
(五)深化暖企行动。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加强部门配合、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依托省内“1+44”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综合性服务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市减轻企业负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市经信、发改、税务、工商质监、人社、金融等部门要紧密配合,进一步优化企业帮扶机制,积极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市经信、统计等部门要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定期调度情况,分析形势,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着力解决项目落地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促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
(六)严格督查考核。市政府督办室、市经信委要加强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的实施效果融入年度考核中。各县区要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的宣传,营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浓厚氛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要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重点项目纳入年度重点计划,严格督查进度、全力帮扶推动,确保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取得实效。
附件:六安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小组成员
名单、工作职责及工作机制